聚焦肺健康,融合促发展 | 三项卫健举措在厦落地,打造肺癌防治与公卫防线新高地
为进一步推动厦门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沪厦医疗合作,10月12日,由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杏林医院、福建卫生报共同举办的“肺癌诊疗新进展学习班暨肺结节综合诊治中心、传染病医防融合基地及医联体合作单位揭牌仪式”在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大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设置上下半场,共吸引百余名专家与相关人士齐聚鹭岛,汇聚呼吸疾病领域顶尖专家、医院代表及医疗健康工作相关人员,共同见证专科建设、医防协同与分级诊疗的深度融合。

会议上半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与会嘉宾进行致辞并进行现场揭牌。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任胜祥教授、护理部主任程洁,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德猛、副主任郑蓉蓉、结艾处副处长柯然,厦门市集美区卫生健康局局长李拓江,厦门集美东南医院总经理苏国焰、院长李新本,厦门集美杏健医院院长徐奇仁、检验科主任谢恩平及我院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我院党委副书记杨世昇主持。
仪式上,肺结节综合诊治中心、传染病医防融合基地、厦门市杏林医院与厦门集美东南医院及杏健医院医联体合作单位依次揭牌。三大举措聚焦肺癌早筛早诊、传染病防控闭环管理与区域医疗资源协同,构建“临床—科研—预防—基层”四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新体系,为“健康厦门”建设注入新动能。




肺结节综合诊治中心:打造肺癌早筛早诊“厦门样板”
肺结节综合诊治中心由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团队与杏林医院联合打造。旨在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优质资源整合,优化诊疗路径,实现肺结节诊治的规范化、精准化与全程化管理。通过整合影像诊断、病理活检、微创手术、术后随访等多学科资源,建立“早筛-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模式,推动肺癌诊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中心将依托沪厦协作平台,共享病例数据库、推广MDT多学科会诊模式,定期开展线上病例研讨、定期派专家驻点指导,助力基层医生提升肺癌早期识别能力,将“上海经验”转化为“厦门方案”,惠及闽南地区患者。

传染病医防融合基地:织密“防-治-管”全链条防控网
作为传染病医院,我院始终肩负着全市传染病防控“主力军”与“最后防线”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挑战,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厦门市杏林医院携手共建“传染病医防融合基地”,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基地将打通医院诊疗数据与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早发现、快响应、全闭环”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流调溯源与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基地将试点公共卫生“双主任”制度,推动公共卫生医师深度参与临床诊疗,实现“防”与“治”无缝衔接,真正打通医防协同“最后一公里”。王德猛主任表示:“医院的临床救治是‘最后一道防线’,疾控的监测预警是‘第一道关口’,只有打破壁垒,才能筑牢区域传染病安全屏障。”

医联体合作: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为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厦门市杏林医院与厦门集美东南医院、杏健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通过专家派驻、人员培训、远程会诊、绿色转诊等方式,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同质。此举将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高危结节的早期识别与规范随访能力,实现“基层接得住、医院放得下”的分级诊疗目标,让市民享受更便捷、连续、优质的医疗服务。

会议下半场开展肺癌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以“精准化、规范化、全程化”为主题,重点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及护理规范等前沿内容开展专题学习与交流。学习班邀请了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副院长、福建省肿瘤医院黄韵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冯水土副院长、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刚以及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出席并参与学术研讨。
在学术交流环节,靶向治疗部分针对EGFR突变、罕见靶点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免疫治疗部分围绕新型联合疗法与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展开讨论;新型抗肿瘤药物专题重点探讨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及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护理实践分会场则通过全病程管理模型与个案管理经验的交流,进一步强化了肿瘤患者全程照护体系的建设。
 
 
 
 
本次学习班通过理论讲授、病例研讨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有助于提升区域内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推动肺癌防治工作向标准化、同质化方向稳步发展。
鹭岛金秋,协作致远。本次系列揭牌是厦门市杏林医院在专科能力建设、医防协同创新与分级诊疗推进中的关键一步。未来,医院将以三大平台为支点,联动上海顶尖资源、市疾控专业力量与基层医疗机构,构建“临床需求牵引科研攻关、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为守护人民群众呼吸健康、书写“健康厦门”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