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携手构建“政策+公卫+智慧医疗”创新体系 三大健康研究机构在厦门大学揭牌
为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推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9月29日,“校院协同·赋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揭牌仪式在厦门大学颂恩楼举行,仪式由厦门大学、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杏林医院联合举办。会上,医疗卫生政策与健康治理研究所、厦门市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超智医疗创新研究中心三个健康研究机构正式成立。

会议吸引多名业内专家及相关人士齐聚鹭岛,共襄学术盛举。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信息学院领导,厦门市疾控中心及我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张琥主持。
仪式上,厦门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杏林医院及相关学院负责人依次为三个研究机构揭牌。三个研究机构将整合厦门大学、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厦门市杏林医院三方优势资源,从政策到公卫、从科研到临床、从治理到技术,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健康服务与创新研究体系。



公共卫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厦门市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研究院有机整合了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前沿学术资源、厦门市疾控中心的核心专业优势以及我院的丰富临床经验,旨在构建“高校科研+疾控专业+医院临床”三位一体的闭环体系,打造“1+1+1>3”的创新平台。专家观点“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远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治理模式的深刻创新。市疾控中心将依托研究院,持续提升核心能力,实现“三高三快”——高精准监测、高智能预警、高效能处置;快检测、快溯源、快干预。汇聚科研模型、临床数据,构建“智慧疾控”系统,提升未知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发现能力。我院将通过该平台,打通“临床—防控—科研”的协同通道。在疾病诊疗中,将临床数据与公共卫生监测深度融合,为精准防控提供“一线依据”。更要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医防融合”的实践场景,为公共卫生事业培育既懂临床、又通防控的复合型人才。


医疗卫生政策与健康治理研究所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与我院联合共建,依托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在公共政策、治理理论与社会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学术积累,结合我院在临床实践、卫生服务网络与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扎实基础,形成“理论引领+实践支撑”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医疗卫生政策研究与健康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专家观点“研究所的创新模式在于实现了“学术前沿”与“实践一线”的战略协同。”研究所将跟踪医疗卫生政策与健康治理领域前沿发展动态与产业需求,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医疗卫生政策、“三医联动”改革、区域健康治理体系韧性建设与智慧化转型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同时关注医改经验评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新就业群体职业伤害保障等现实议题。通过构建“医—教—研”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能力,为提升全民健康治理水平提供扎实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方案,对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AI与信息化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全球医疗行业生态,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此背景下,“超智医疗创新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响应数字医疗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整合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学影像处理等方面的科研优势以及我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与医疗应用场景,旨在攻克医疗AI核心技术瓶颈,为构建可信赖、可持续的智慧医疗生态提供科学支撑。专家观点“构建“产学研医”融合新模式,是驱动未来医疗的核心引擎。”中心将聚焦智慧医疗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医疗健康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医疗数据可信应用及医学和健康信息管理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人才培养。致力于将前沿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临床实践,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与智能化程度,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鹭岛潮涌,协同致远。健康事业的进步离不开高校的学术智慧、市疾控的专业力量与医院的实践经验。未来,杏林医院将与厦门大学、市疾控中心携手并肩,以三大平台为支点,构建“临床需求牵引科研攻关、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催生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书写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