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之路的引路人

  在医院那长长的白色走廊尽头,骨科病房里总是交织着痛苦与希望。一群身着洁白护士服的天使,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用叙事护理编织着温暖与治愈的故事。

  一、初遇:一场充满敌意的交锋 

  一个普通的午后,急诊科的平车的轮子哒哒哒哒哒的响,推来了一位86岁的李奶奶,阿婆刚到护士站时情绪激动充满抗拒:“哼,哼,哼,我都一把老骨头了,不要住院啦,不要治疗了,做手术就是浪费钱!我要回家。”原来李阿婆在家走路不慎摔倒,导致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子女送入医院。急诊科医生建议她住院,做手术。旁边的儿子有点尴尬地对我说:“不好意思啊,我妈平时自己住,老人家节俭惯了,再加上平时也不怎么出门,对环境的一个陌生感,以及骨折部位的疼痛,才会让她如此抗拒的。”

  二、破冰:在疼痛管理中建立联结

  "阿婆,你知道吗,你长得太像歌仔戏明星了,像那个台湾的歌仔戏明星杨丽花,那个我拿她的照片给你看好吗?"我放下治疗盘,拿出手机找出杨丽花的歌仔戏视频给李阿婆看。她刚开始的时候喘着粗气瞪我,却在看见视屏的10分钟时突然哽咽跟我说:"闺女啊…我心里苦啊,我脚痛啊…"

  听到李阿婆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后,我们立即启动多模式镇痛方案:  

  1. 体位护理:用枕头抬高患肢,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预防髋关节外旋,或内旋;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血栓。 

  2. 冷敷干预:每2小时冰敷患处15分钟,配合《杨丽花歌仔戏》音乐转移注意;  

  3. 药物协同:口服对洛芬待因片与静脉滴注氟比洛芬以及外用药膏得百安交替使用,减轻阿婆的疼痛。  

  夜里查房时,发现她还未入睡。我轻轻的对她说:"阿婆?您的骨头现在就像开裂的房梁,手术就像用钢筋加固,现在疼是因为工人还没来维修,等房子修好了就能稳稳的站起来了。"我打开手机电筒,看见她浑浊的眼里第一次闪过微光。

  三、转折:在康复训练中重塑希望

  术后第一天,我们开始指导李阿婆进行踝泵运动。李阿婆却用被子蒙住头:"动一下骨头就散架!你们要害我二次骨折!"我掀开被角,亮出手机里录制的视频——93岁的王爷爷正在助行器辅助下练习屈髋运动。

  "您知道吗?人体每天产生3亿个新骨细胞。"我指着她布满老年斑的小腿,"这些'小工人'正在加班修复,但需要您给它们加油鼓劲。"

  针对阿婆的情况,我们定制了"游戏化"康复计划:  

  踝泵运动:命名为"踩油门",每完成10次可得一朵小红花;  

  直腿抬高:称作"发射火箭",用弹力带辅助减轻负荷;  

  呼吸训练:吹气球比赛预防肺部感染,最高纪录者奖励芝麻糊。  

  当第12朵小红花贴在床头时,她突然拉住我衣角:"闺女,能扶我坐起来试试吗?"

  四、信任:超越技术的生命共情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术后第3天。张阿姨因便秘满脸通红,却死活不肯用开塞露:"太丢人了!"我蹲在阿婆的耳边轻声说:"我奶奶当年也这么倔,后来我们发现喝西梅汁加腹部按摩特别管用,我帮您按一下试试…"随后一声"卟"惹得大家哈哈哈笑。

  在我们共同制定的《康复日记》里,渐渐出现歪扭的字迹:"今天抬腿5厘米,护士说够到月亮了"、"陈医生夸我骨痂长得比年轻人快"……出院那天,她推开轮椅扶着助行器颤颤巍巍的走到护士站,把攒了半个月的小红花塞给我:"给你的孩子当书签。"

  感悟:在临床护理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像李阿婆一样因为疾病对生活迷茫、焦虑、恐惧的患者,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需要用倾听化作轻柔的风,吹散患者心头的阴霾;用话语变成温暖的光,照亮他们康复的道路。

  骨科:林小佳   黄雅珍